东吴江南,水光潋滟,风吹绿柳。
吴王孙权,少年称雄,智略不凡,英气逼人。
然而在权谋纷争、刀光剑影之外,他的心中,也曾有一抹温柔的光,来自那位静雅如水的女子——步练师。
步练师出身广陵名门,容貌秀丽,举止端庄。
初入宫时,她并不张扬。孙权的后宫已有美人无数,而她只是众人中安静的一位。
可正是那份安静,像春夜的明月,悄然照进了帝王的心。
传言,孙权初见她时,她正为宫中孤儿缝衣。
他问:“卿为何亲手为婢女针线?”
她抬头,微笑答:“贵贱不同,寒暖相同。妾若有余力,何惜此心?”
孙权怔住。那一刻,他看到的不是姿色,而是一种久违的仁心。
自此,步练师渐得宠幸。
然而她从不恃宠生骄。
孙权爱她的聪慧,她懂他的孤独。
每逢他为政事烦忧,她总能几句柔言使之释怀。
“君若为吴忧,妾愿为君静。”——这句柔语,伴随他一生征战。
孙权一生多虑,喜怒不形于色。
只有在步练师面前,他会卸下盔甲。
有时夜深,他会轻叹:“江山易得,心安难求。”
她则缓缓为他斟酒,低声道:“妾非良谋之士,只愿伴君左右,不问兴衰。”
这份懂得,让帝王的心,终于有了片刻宁静。
后来,步练师被立为皇后。
她治理后宫,以礼服人,凡事节俭。
宫中女眷皆敬她,不敢逾矩。
孙权常言:“得步氏,吾家安。”
然而,天妒良缘。
步练师年仅三十余岁,便因病日渐衰弱。
医者束手无策,孙权守于榻前,不离不弃。
她知大势已去,仍微笑劝他:“陛下慎怒、慎罚,社稷可安。”
孙权握着她的手,泪湿衣襟,却无法言语。
她离世那日,江南细雨纷纷。
宫人皆泣,唯孙权默然,独立殿外。
他仰望天际,只道一句:“朕失一心。”
自此之后,孙权再未册立皇后。
后宫美人如云,却无一人能取代步练师的位置。
每逢春日花开,他会独自登楼远眺,命人摆上她生前最爱的青瓷酒盏,却从不动箸。
晚年,孙权常叹:“吾得江东半壁,却失一人良伴。”
这句话,被史官轻轻记下,却道尽了帝王深情。
步练师未曾驰骋疆场,也未参政理事,
但她用温柔、理智与节义,影响了吴国的安稳。
她是帝王心中的明灯,也是江南春水里的一道静光。
——她以柔制刚,他以智护国。
他们之间,不是激情,而是平衡;
不是占有,而是理解。
当权力的风浪卷尽尘世,
留下的,唯有那句:
“妾若有余力,愿伴君心安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