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丽王朝建立后,面临的最大外部威胁之一就是契丹辽国的崛起。辽国由契丹族建立,在10世纪迅速扩张,成为中国北方的强大政权。由于地缘接壤与战略利益冲突,高丽与辽国之间爆发了长期的军事对抗,这在韩国史学中被称为“高丽—契丹战争”。
冲突的根源在于渤海国的灭亡。926年,契丹攻灭渤海,其遗民大量南迁至高丽。高丽国王王建接纳这些流民,声称继承渤海与高句丽的传统。此举触怒辽国,因为辽希望直接掌控渤海故地。于是,高丽与辽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充满敌意。
第一次战争爆发于993年。当时辽军大举入侵,兵锋直逼高丽首都开京。高丽文臣徐熙采取外交斡旋,向辽提出愿意承认宗主地位,同时要求辽撤军。辽接受了这一提议,战争暂时平息。虽然高丽名义上臣属于辽,但实际上仍保持高度自主。
然而,双方矛盾并未解决。1010年,辽再次出兵,攻破高丽首都,迫使高丽显宗暂时出逃。这是“第二次高丽—契丹战争”,对高丽打击极大。但高丽并未屈服,而是采取坚壁清野战术,逐渐消耗辽军,最终迫使其撤退。
最著名的一役发生在1019年,即“龟州大捷”。辽国大军再次入侵,试图彻底征服高丽。但在龟州(今平安北道龟城市),高丽将领姜邯赞率军坚守,利用城防与地形优势,击退辽军并造成重大伤亡。这场胜利不仅保住了高丽的独立,也提升了民族士气。姜邯赞由此成为韩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。
经过三次大战,高丽与辽逐渐达成妥协,双方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外交关系。高丽一方面承认辽的宗主地位,另一方面仍保持内部的自主统治。通过这样的外交平衡,高丽在夹缝中生存下来,同时继续与宋朝保持秘密交流。
高丽—契丹战争不仅是军事较量,更体现了高丽的生存智慧。面对强大的辽国,高丽既敢于战斗,也善于外交,最终维护了国家的独立与尊严。这一时期的战争经验,也影响了后来的对元朝与女真的政策。
在韩国历史记忆中,高丽抗辽战争被视为民族坚韧精神的象征。龟州大捷特别被铭记,成为韩国人强调“不屈服于外来侵略”的重要历史节点。它不仅是军事胜利,更是国家认同与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来源。